2023A股市场展望

观点1:当前的时代变化从内部来看本质是政府驱动经济增长模式发生剧烈调整;

这种调整之前发生过两次,分别是1994分税制改革和2018结构性去杠杆,将地方政府驱动经济增长模式分为三个阶段:

  1. 1994之前,地方政府通过投放信贷刺激乡镇企业做大规模提高税收;
  2. 1994-2018,传统城镇化模式,政府举债搞城市建设吸引人员聚集,提高土地价值回收成本;
  3. 2018年之后,产融结合驱动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模式,政府集中资源投产业,从原有的债务扩张型政府转变为权益扩张型政府,此阶段土地价值更依赖于地方的产业竞争优势、区位优势、就业承载力等要素,区域之间的差距会迅速扩大。

观点2:明年宏观环境很难比今年更差;

2018~2022类比1994~1998,是结构调整阵痛集中爆发的时期,中国政府引导经济增长模式转型青黄不接(传统土地财政模式随着地方自主举债能力受限被打破,新的政府基金投资产业项目尚未形成完善的退出和周转机制),诸多外部因素(新冠疫情,俄乌冲突,全球流动性紧缩)导致阵痛集中爆发。目前已是过去30年以来最为极端和恶劣的宏观环境。

观点3:改革和治理,全球流动性,地缘和贸易环境在2023可能发生积极变化;

  1. 改革进入深水区,目标由企业转向政府公务部门,更能激发投资者对于未来改革和政府治理的信心,政府核心为财政瘦身和基层减负;基本思路为财权上收,事权再分配和全国统一大市场,鼓励欠发达地区人群向核心城市圈转移。
  2. 全球流动性好转,疫情使得美国大量劳动人口供给减少,意味着单一通过货币政策去抑制总需求来出清劳动力市场,从而降低工资增长率以压制通胀,需要将经济带入深度衰退区间。美国政府不愿看到这种硬着陆的情形出现,更多的选项可能会被讨论,加息恐慌可能在今年就达到极致。
  3. 地缘和贸易环境在欧美感受到经济阵痛和选民压力时出现缓和,疫情后政府干预越来越多,全球范围内政治凌驾于经济,市场容易混乱,这种极左价值观遭遇内部经济阵痛和选民压力时会做出调整,欧洲方面德国率先调整,缓和地缘关系和改善贸易关系对美国来说也是一种阶段性选项。

观点4:2023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可能被设定在4%以上,总量层面明年的具体经济增长目标对投资指导意义有限,需重点关注上海、合肥、深圳、成都这些核心城市的产业规划,长三角、粤港澳、成渝经济圈相关省份明年初的地方两会,专项债和PSL这种工具的规模判断和重点投资方向。

观点5:2023年国内总量层面依然弱势,结构性成长机会稀缺,经济状况比今年略好,但不会出现2020年疫情后那种经济复苏交易,与经济周期有关的消费和工业板块,很难指望强劲的复苏带动权重指数上行。

观点6:产业政策的方面,继续围绕“四大安全”展开(国防、能源/资源、科技和农业安全),值得关注的边际变化是“一带一路”,明年恰好是十周年。

观点7:金融政策上的整体基调就是间接融资体系大整顿,和直接融资体系的大发展,证券市场工具类创新可能进入快车道。

2023年初第六次全国金融工作会可能会对此做全面定调。2018年以来政府各类引导基金在未来3到5年都面临存续到期、项目退出的问题。产业转型和创新驱动发展,势必需要政府的资源和引导,而政府的资源最后也需要健康以及活跃的资本市场来实现退出,这是产融结合以及地方政府有一定掌控的引导经济发展的商业模式形成闭环的最关键问题。因此在2023年,我们可能会看到继2012年以来,监管对资本市场工具创新最密集的推动阶段。

观点8:企业盈利和估值的匹配度层面,因为今年有二季度一些基数原因,明年整体增速估计在10%左右,增速和估值的匹配度优于年初。

估计创业板和科创板明年的整体利润增速在23%和19%,主板大概是8%。信创、医药、电力电网、基建这些板块的动态估值已经低于2018年底,半导体、军工这些略高于2018年,整体先进制造业估值是合理偏低的,有一定吸引力。成制造类板块(半导体、新型电力系统、光伏、军工、科技、新能源车、医药健康),比2021年底看2022年的动态估值低了18%到44%不等,不过比今年4月末盈利和估值预期“双杀”时极端悲观的时点估值仍高出10%到36%。

观点9:股票市场的流动性并不十分乐观,缺乏增量和存量博弈将会成为常态,市场的转机更多来自于行业边际变化或是个股极度低估,简单的赛道景气度打法大概率失效。

权益类产品2006-08三年扩张期,2009-18十年停滞期,2019-21三年扩张期,再往后至少2-3年内都是一个行业的修整期,增量资金流入的恢复要经历信心、净值的恢复,还要经历持续的赎回压力。赛道打法的核心其实就是源源不断的新配置资金流入的前提下,寻找最优质赛道里的最优秀公司,估值是市场交易的结果。一旦这个前提不成立,估值和筹码结构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估值决定了潜在回撤以及向上的赔率,赔率成为决定仓位的很重要的考量因素,筹码结构决定了在市场因宏观动荡时持股心态的稳定性。这种打法上的变化在今年其实已经出现,在2023年大概率会延续。

总结:

中国现在正处阵痛集中爆发的尾声,市场处于一个底部区域,持续影响投资者情绪和信心的因素,在2023年都可能发生一些积极变化。

经济复苏整体上偏弱,在结构上侧重于成长型的机会,而不是周期性的机会,成长型机会在地理区域和产业上的集聚特性会越来越明显。

企业盈利增速和估值的匹配度明显优于年初,信创、医药、电力电网、基建这些板块的动态估值已经低于2018年底,半导体、军工这些略高于2018年,整体先进制造业估值是合理偏低的,成长制造板块里的高ROE风格已经可以采用雪球等结构性工具左侧参与。

明年继续对股票市场的流动性保持谨慎,单一的景气度赛道打法大概率继续失效,估值和筹码结构的重要性凸显。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改善方向确定但时点可能还需要等的阶段,左侧布局,短期业绩改善、估值低和股价相对低位(筹码结构好)三者缺一不可

行业配置:

核心围绕国防、能源、科技、农业四大安全领域布局。其中,1)国防安全领域重点跟踪关注军工材料电子,市场因宏观因素出现剧烈波动的时点可能是合适的介入时机;2)能源安全领域重点关注战略性资源品(锂、稀土、镍),传统能源领域的资本开支恢复(油气、矿山机械),新能源领域储能技术路线的竞争;3)科技安全领域重点关注信创半导体生物技术航空通信等领域产业链自主可控;4)农业领域重点关注种业自给率提升。

其次,聚焦中国相对优势的制造业领域,重点关注汽车智能化化工。新能源车时代产业链重构过程中中国企业在零部件汽车电子车用半导体领域可能会出现很多“0到1”的机会,在电动车渗透率突破20%的今年,可能才仅仅是市场开始布局这个逻辑的元年。

化工行业在今年欧洲能源危机催化下可能会产生一些长期全球产能格局的变化,行业整体估值在低位,现货价格在低位,产能扩张有刚性,同时产品品类高端化的背景下,无论是基础化工精细化学品还是化工新材料、合成生物学这些新方向,都值得在当下重点跟踪关注。

再次,医药板块今年下半年出现积极变化。首先是医疗新基建推进加速,其次是6月医保谈判降价规则明确,确定了降价底线,相当于从竞争性杀价变成引导定价。下一个观察时点可能就是年末创新药医保谈判。在具体的行业上,建议重点关注中药医疗器械医药商业领域新的商业业态,创新药和CXO的估值修复仍需要年末观察。

最后,防疫政策在明年的调整可能会带来一些消费领域的积极变化,尤其是酒店、航空、机场、免税等出行相关领域。不过考虑到今年市场已经不断在股价中对“Reopen”进行定价,赔率不足可能会成为一个制约因素。相较而言,酒店行业在疫情过后可能会面临连锁化率重新快速提升、运营成本快速下降的阶段,相较航空更有可能出现持续的盈利预期的持续上修。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