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药集采到拍卖理论

最近医药集采的新闻很吸引眼球,特别是1万3的血管支架在集采中降到500,打折打到了脚后跟。医药集采的形式是竞标,商品出价竞拍入围,价低者得,这样的拍卖竞标在日常生活中稀松平常,但拍卖理论却在去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医药集采如何把1w3的支架砍到500?拍卖理论又凭什么拿诺贝尔经济学奖?也许这两者可以互为答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平平无奇”的拍卖理论,也顺带窥探现代微观经济学和博弈论发展的冰山一角。

拍卖是最古老的交易形式之一,在现代拍卖理论出现之前,已经有了好几种拍卖形式,包括:

1.英式拍卖;最常见的拍卖,大家聚在一起报价,价格会逐渐升高,价高者得。

2.荷兰式拍卖:公开拍卖,主持人开始会说一个很高的价格,并逐渐往下减,第一个接受价格的人得到拍品。(之所以叫荷兰式拍卖,是由于荷兰的鲜花市场一直采用这种拍卖方式,以便快速成交。)

3.第一密封拍卖;每个竞拍者单独将报价放置信封,最后由主持人拆开价格最高者得,并支付最高价格。

4.第二密封拍卖(维克里拍卖):与第一密封类似,价格最高者得,但他只需要支付第二高的价格。

19世纪60年代,拍卖理论的第一位大佬,威廉·维克里,他证明了在一定条件下,四种拍卖方式的预期收益是一样的。在此之外,第二密封拍卖,可以降低拍卖者对拍品错误估计的风险,鼓励按照心理价格诚实报价,实现帕累托最优(即在没有任何人情况变坏的情况下,使一些人情况变好)。由于以上证明,第二密封拍卖因而也叫做维克里拍卖。

这一简单而又明确的拍卖理论看起来不错,但却与实际生活中的直觉相违背,问题在于一定条件,这里的一定条件是建立在拍卖品价格是根据每个人的私人信息独立给出的假设之上,意味着拍卖品对每个人有着不同的私人价值,称之为私人价值模型。所以第二位大佬罗伯特·威尔逊,提出了共同价值模型,也就是说拍卖品对于竞拍者来说具有共同的价值,尽管每个人的所掌握的私人信息不同。根据这个模型,拍卖品最终会被拥有最乐观信息的人拍到,但拍卖品的价值可能达不到其预期,带来“赢者的诅咒”。基于此,在实际拍卖中,拍卖者会谨慎地给出报价,随着信息不确定性的增加,给出的报价会越低。拍卖理论发展到这一步,已经开始应用于碳交易和电力市场,也成为了市场设计这一概念的核心之一;这时我们第三位大佬登场了,是威尔逊的学生保罗·米尔格罗姆,他提出了关联价值模型,即拍卖品的价格取决于每个人的私人信息和对所有人的共同价值,在竞拍当中,竞拍者会根据每轮释放出来的报价信息重新调整报价,在竞拍中释放出更多报价信息的英式竞拍会使拍卖的预期收益升高,因此,信息的披露反而可能会损害竞拍者的利益。此外,他还指出好的拍卖方式应当是一种“直言机制”,竞拍者无需考虑其他因素,根据自己的信息诚实报价。对于具体的拍卖方式,应当按照物品性质和限制条件来考虑,审慎地设定。

至此,拍卖理论已经较为完善,米尔格罗姆积极地将其用于实践,设计了很多拍卖机制,如同步多轮拍卖(SMRA),激励性拍卖,动态时钟拍卖等用以拍卖存在复杂限制性条件的物品,譬如电信频谱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直观地认为商品价格决定于其成本,但实际上取决于其对购买者的价值,即使成本为0,只要对购买者的价值高,也能卖个好价格。随着社会和科技发展,产生的很多物品我们并不清楚其价值几何,需要汇总很多信息才能给其定价,因而拍卖就是一种很好的信息汇集的方式,把分散在很多个体手中的信息集合起来,帮助我们进行价格的发现。

微观上,拍卖理论指导了复杂约束条件下如何设计拍卖制度,但更重要的是,拍卖理论组成了市场设计的核心概念,即人们可以通过理性地设计一些交易机制,取代自发的市场机制,实现更好的资源匹配和效率,价格在市场中的作用,也将会被重新审视。

真正优秀的研究会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成为概念,让人们对其习以为常。以上提出的大佬们,维克里获得了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威尔逊和米尔格罗姆共同获得了2020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除此之外,威尔逊还有两位学生罗斯和霍姆斯特朗分别获得2012,2016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Respect。

下面举两个例子,血管支架集采和上海牌照拍卖。

2020血管支架集采竞标的情况及规则:

本次共有12 个企业(7 个国产、5 个进口)、27 个产品符合条件,从11 月5 日上午开始递交申报材料,参与本次集采,原价1万3的血管支架降到500元,中选产品最低469元,最高798元,

本次不分组、只竞价。产品按照申报价由低到高进行排序,申报价相同的情况下,2019 年销量大的产品优先、销量也相同的情况下首次注册时间在前的产品优先。排名前10 的产品入围,如果有企业入围产品数量超过3个,超出数量按等量增补入围。申报价在最低申报价1.8 倍范围内的产品拟中选,如果申报价超过最低申报价1.8 倍但低于2850 元的产品也拟中选。

假设我们是药企,想要在这场竞标中取得优势,应当怎么做?

1.如果要有100%的把握入围,我们的报价必须要低于2850元。2.为了防止友商不讲武德,我们报价要具有竞争力。3.如果我们有多个产品参加竞标,可以给出相对高低的价位,保证订单,再尝试博取多一点利润。

说来说去核心就是要给个低价,我们可不可以尝试下别的方法?想在博弈中取得优势,有两个方法是通用的:1.掌握更多信息。2.合作。

所谓掌握更多信息(作弊),我们如果可以拿到友商的报价,确保比他们低1分钱就成了。这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数学问题,假设我们每拿到一个友商报价,都要花费一定功夫,那我们拿到几个友商的报价性价比最高呢?在概率随机的情况下,拿到1/e,近似为37%的友商报价(参考最优停止理论),即我们要拿到10个产品的报价,会有70%左右的概率是最低报价(当然我们拿到的报价越多概率越大,但带来的边际概率提升递减),可惜这个方法只有理论上的可能性。

在合作方面,我们把友商联合起来,搞一个厂商联盟,中间也不会出二五仔。但还有个小问题,12家企业,10个产品入围,我们如果报一样的价,根据规则销量大注册时间久的优先,那销量小的厂家不同意,如果报价不一样,哪十个入围呢?这个沟通协商的成本远大于各个厂商独立报价的的成本,再加上相应的法律风险,因而难以实现。

综上所述,每个厂商独立诚实报价是最优的选择,最低的成本可以带来最大优势,厂商很难依靠博弈取得优势,因而医药集采是一个好的拍卖制度。

此外,十个产品中标可以防止单一产品集采带来下一次集采垄断的定价权,在十个产品间的订单分配量也应所考虑,这一次的订单分配,会影响厂商在下一次集采中的报价意愿,为了鼓励低报价,最低报价的厂商会拿到足够多的订单,确保该订单量产生的利润也应当是最大的。

上海车牌拍卖:

上海的车牌拍卖,从朋友圈来看,竟然是个还依赖运气的拍卖制度,于是研究了一下拍卖条款,如果说医药集采制度设计滴水不漏还留有余地,那上海车牌拍卖就有点过于神奇,我愿称之为价格控制运气混合拍卖。

第一轮出价设计几乎没有存在的必要,第二轮出价由于只有两次出价机会,而且在最低成交价正负300才算有效出价,所以大家都会在最后几十秒出价,成为了手速,网速还有运气的博弈,也给代拍留下了空间,拿到了本属于政府公共服务的收入。

不知道是谁设计的这个制度,可能想学一下经典的多轮同步拍卖,但应用错了地方,多轮同步拍卖考虑了同时拍卖多种物品,且这些物品为互为替代品或者互补品的关系,但车牌是纯粹的相互替代品,车牌和车牌并没有任何区别,参考这种拍卖方式浪费时间且效率不高。好的拍卖机制可以使竞拍者不需要考虑他人的想法直接给出自己的心理价位,上海车牌拍卖和好的拍卖机制根本不搭边。但基于最善意的想法,我们来揣测这样设计的目的:1,服务器老旧,承受不了多价位的大流量。2.增加一些运气成分,避免车牌拍价过高。3.政府创造就业岗位,发展代拍业务。我觉得可以改进为每人一次密封出价,按出价高低排序,价高者得,这样的拍卖方法简单有效。如果政府想多挣钱,按实际出价成交,如果想少收点钱,所有拍到者按照最低成交价成交。车牌这种依赖于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近乎纯粹个人价值的物品,没有太大必要控制价格,可以按实际出价成交。

另外,如果在现行制度下拍车牌,怎么做才能最大概率拍到呢?核心在于我们是否可以预测到本期拍卖的最低成交价。我们做出预测的样本来自于两个方面:1.前几期的成交价,验证相关规律预测本期成交价。2.现场拍卖阶段,验证最后时间段的出价和成交价的关系。第1点比较好理解,关于第2点扩展解释一下:a.观测自己出价到服务器大概要多少时间。b.观察在最后出价阶段,尤其是最后几十秒的价格变化,分析它和最后成交价的关系,确定一个加价提前量和时间的关系。c.结合自己的出价时间,找一个临近时间点对当前价格加一个提前量,出价时要确保服务器接受出价的时间尽可能接近截至时间。(理论推测,仅供参考)

基于数据收集和经验,做的越多拍的越准,所以代拍车牌是个好生意,有兴趣可以联系我:)

Ps:这次探索中有几个点很有意思,记录下来。

1.通过价格降低来使市场出清,所谓的掠夺性定价。譬如最近很火的互联网买菜,通过价格的降低,使供给端逐渐减少,对存量市场和利益重新分配,过程中没有创造新的收益。这里引出一个更深刻问题是如何看待对原有行业的改造使效率提高从而让就业人口变少。效率提高会使大公司收益更高,相应地也会使工作机会减少,就业人口的竞争增加,公司的优势地位愈发明显。这样的正反馈有利于公司巨头,也会加剧马太效应 。大概想想可以有几个方面入手:a.大公司的限制机制。b.社会财富转移机制。c.社会福利制度。d.提高服务业的工资标准。

2.经济学在科技公司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a.互联网平台的市场设计和激励机制设计;b.评估实证关系,特别是将因果关系推断的技巧应用于科技公司的大数据分析;c.分析均衡市场结构以帮助公司制定扩张和收购策略。来自于苏珊•阿西(Susan Athey)和迈克尔•卢卡(Michael Luca)的论文,其中阿西是米尔格罗姆的学生,现任微软首席经济学家,曾获得克拉克奖。

3.市场设计的核心包括拍卖理论和以合作博弈理论为基础的匹配市场设计。以匹配市场设计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罗斯,以完全契约激励机制设计获得2016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霍姆斯特朗都是威尔逊的学生。

4.优秀的经济学理论诞生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和国家,中国的经济学理论拿到诺奖只是时间问题。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