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读书笔记 第二章 需求

第二章 一个需求的奋斗史,主要围绕需求这一主题,介绍了需求在产品中的管理流程,获取需求的四个方法,满足需求的三个方式;

需求到产品,通常要以下几个过程:用户研究-需求采集-需求分析-需求筛选-需求开发;核心是发现一个问题,然后设法转化为一个任务来解决。对于用户研究来说要有以用户为中心的思想,不断体会真正的用户;和用户接触的过程就是用户需求采集的过程,可以看后面需求获取的四个方法;用户的需求很多,产品经理要听用户的但不一定要着照着做,把用户的需求转化为产品需求,来分析用户需求的核心和基本属性,分析需求的商业价值,通过性价比来筛选;最后在需求开发阶段,通过产品需求文档,用例文档来进行沟通实现,这将在第三章当中介绍;

需求获取通常会有以下几步:明确目标、选择采集方法、制定采集计划、执行采集、资料整理,然后进入下一步的需求分析阶段;

下面介绍获取需求,或者叫用户研究的四个方法:

定性的说:用户访谈,了解用户怎么说,他们的目标和观点;通常用再新产品方向的预研工作中,或者通过数据分析发现现象后去探索现象背后的原因。

常见问题:

1.说和做不一致;用户可能被问道自己也没想过的问题,在现场编造了一个理由,解决方法是设计可以与产品产生交互的访谈,在说的同时也做。注意区分事实和观点;我做了什么,步骤如何,碰到了什么问题可信度更高,我觉得,我认为这样的话则要带着问号去听。

2.样本少,以偏概全的问题;选择样本的时候多加注意,尽量做到随机;举几个不随机的例子:上门访谈只找本市用户,电话访谈只找留下电话号码的客户,以及邀约来公司的访谈;解决方法:尽量识别出可能引起偏差的因素予以标明,以增量的方式做访谈,先访谈5个,再访谈5个,观察结论是否有变,如果有就增大样本,如果没有就停止访谈。

3.用户过于强势/访谈者过于强势,牢记访谈的目的,把握好话题,管好自己的嘴,保持客观理性;

Tips:准备好问题清单,但不要照着读,起引导作用。首先关注目标,任务其次,关注用户行为后面的动机。避免用户成为设计师,听用户说但不要照着做,用户的解决方案通常短浅片面。避免讨论技术;鼓励讲故事,体现场景;避免诱导性的问题:譬如如果有xx功能,你会使用吗?

定量的说:调查问卷,用户访谈的问题是开放性的,用于寻找用户的方向,调查问卷则是封闭的,适合大用户量的信息收集;前者为后者做铺垫;开篇放简单的问题,敏感问题放中间,个人信息放最后;不要超过10分钟;

调查问卷可以消除群体讨论性质方法的弊端,因为用户的特点-沉默和骑墙的总是大多数;站出来的总是少数,往往是非典型的用户,不能保证代表了目标用户的想法;大多数用户是没有明确观点的,常见情况是开始表态的几个人的观点引导了群体的观点;

常见问题:

1.样本偏差,样本与想了解的目标用户群体出现偏差;尽量覆盖目标群体中的各种类型的用户,比如性别,年龄收入等,保证各种类型的样本比例接近总体比例。标明数据获取方式和来源。小技巧:把目标群体的特征也定义成问题,通过问题来评估是否是目标群体。

2.样本过少

3.细节问题

避免引导性问题,不要问喜不喜欢,问是否喜欢,答案顺序,调查者答案可能与答案排列位置有关,陈述性问题倾向于第一个或者最后一个,数字打分倾向于中间。可以准备集中形式的问卷,更改答案排列顺序。

对于重要的问卷,先进性小范围试答,根据反馈修改后再大面积投放;类似于灰度发布:先让少量用户看到新产品,根据他们的反馈进行修正,逐步把新产品展现再所有用户面前。

定性地做:可用性测试,是指通过让实际用户使用产品或者原型来发现界面设计中的可用性问题,通常只能做少数几个用户的测试,看他们怎么做,属于定性研究。

它是UGC理念(用户生成内容)一种实践,选择要尽可能代表将来的用户,准备测试任务影视实际使用中的典型任务,测试过程,结束后询问主观看法,分析研究,产出可用性问题列表,并对问题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

常见问题:

1.可用性测试做的太晚,没有时间修改;

2.觉得麻烦不做,实际上很快速,几个用户也可以给与很大帮助。

3.测试产品而不是用户,让用户放松使用

4.避免测试过程干扰

Tips:先从次级页面改起,新旧版本都保持一段时间,允许用户自由选择,小面试实验,傍上用户已经习惯的风格。

定量的做:数据分析,通过多方面的数据,看看用户是怎么做的。最关键是对于结果的解读,通常数据分析只能发现一些现象,并不能了解原因,所以分析之后还伴随一些用户访谈,听听用户怎么解释。

常见问题:

1.过于学术,不追求性价比,对于一些创业团队,不可能每次分析前都验证样本群体分布,预测用户数等等,一切只是一种对数据,对商业的敏感,数据是为商业服务的。

2.误读数据,提高统计学知识,理解概念,尽量对数据保持中立的态度。

3.临时抱佛脚,平时就要注意数据的积累,产品预设数据获取后台

数据分析转化为商业价值的思路:在对产品足够熟悉的基础上,先做方向性假设,再提取相应数据并分析,得到一些现象,尝试给与解释,接下来做用户调研修正,最终指导产品发展方向;

几个需求采集的方法现场调查:和客户一起工作一段时间。AB测试:基于大用户量比较合适,随机挑选少量用户发布对比版本,一段时间后分析结果再决定设计。日记研究:个人应用比较适合,某个新产品出来后,看一些业内人士的使用体会。卡片分类法:把产品的需求写在便利贴上,让用户一起讨论并完成分类。可以深入了解用户,更加符合用户的心理预期。自己提需求:常用自己的产品,挑毛病

满足需求的三种方式:

改变现状:去开发某个产品满足需求。

降低预期:丑话说在前头。

需求转移:引导用户关注其他事物,展现另一个更强烈的需求。

用户提出的需求,要去理解背后的逻辑,解决核心的需求,而不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对于一个问题;一个是用户需求,一个是产品需求;中间的转化过程称为需求分析;用户需求:用户自以为的需求,并经常表达为用户的解决方案;产品需求:经过分析得到的真实需求,并表达为产品的解决方案;需求分析:从用户提出的需求出发,找到用户内心真正的渴望,再转化为产品需求的过程。

需求转化的步骤:确定基本属性-分析商业价值-初评实现难度-计算性价比

需求可分为几类或者几个层次:新增功能,功能改进,体验提升,Bug修复,内部需求等。层次:基础、扩展(期望需求)、增值(兴奋需求)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