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霸权历史

文章会重点回顾在世界储备货币中,美元替代英镑的过程,以及如今美元如何显现颓势。

货币霸权的轮转,从15世纪的葡萄牙,到16世纪的西班牙,从17世纪的荷兰到18世纪的法国,基本都属于那个时代的贸易霸主。贸易老大的位置,在19世纪交到了英国的手里。在英国的全盛时期,它的全球实控面积达到了3300万平方公里,是本土面积的100多倍,北到加拿大,南到新西兰,中间还有印度南非和尼日利亚,这是前几代“硬殖民”的帝国从来没有达到过的高度,而凭借相对温和的“软殖民”政策,它把伦敦建设成了当之无愧的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凭借贸易把英镑输送到了全世界。

前几代的帝国霸权输送出去的都是金币银币,英国是第一个成功把纸币输出到全球的国家。全球贸易商都愿意接纳英镑这个纸片的重要原因,是在19世界初,英国创新出来了一个新的货币制度,金本位。1816年,英格兰银行承诺,英镑持有人可以按照固定汇率在英国银行里面换回黄金,并且它建立了全球第一家央行,英格兰银行,因为纸币可以滥发,但是黄金不能,所以正是这个举措,极大的提振了用户对英镑的信心,英镑和黄金挂钩,所以它的币值非常稳定,而英镑有了英国这个贸易体系的加持,毫无疑问,它是除了黄金之外,国际贸易的首选货币,并且逐渐侵蚀黄金在国际贸易中的市场份额。

英镑霸权起源于殖民+金本位,但也败于殖民+金本位,当殖民模式走到尽头,殖民的费用远远大于殖民的回报,帝国无力再支撑向全球兑换黄金的时候,英镑也就开始慢性衰落了。

英镑霸权持续了100多年,直到一战开始走向衰落。一战期间英国的整个战争开销达到了75亿英镑,4年花了过去40年的钱,负债率从战前的不到20% GDP飙高到了战后120% GDP,也因此违背了不会超过自己的黄金储备量印钞的承诺 ,开始自己印钱买自己的战争债。

一战期间,凯恩斯有一份1915年的秘密备忘录,他记载了一战期间英国发战争债,英格兰银行自产自销的一段往事。当时有一笔大概两亿美元的战争债,几乎没有什么人买,有90%都是英格兰银行自产自销,为了掩盖这个丢人的事实,英格兰银行就把一部分资金先秘密借给个人,再让这些人以个人的名义来买英债,结果导致英镑信用千疮百孔。

英镑兑美元汇率

并且英国政府为了战后少还一点,在1919年英镑一次性贬值30%,原本的那块金字招牌金本位,也是到了战后的7年,1925年才实际恢复。这每一件事都像是一把利刃,捅在了英镑的信用上,也捅在了英债的持有人身上。

反观美元信用,在一战期间不断上升,一战前,英国重点发展金融的时候,美国在重点发展工业,到了一战的时候(1914),美国的经济体量就已经超过了英国+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1914英国颁布《对敌贸易法》,对协约国实施贸易封锁的制裁,有生意不做的时候,美国宣布中立,能同时对协约国和同盟国卖货。巴拿马运河在1914年开通,也给美国货的物流加了一个BUFF。一战期间美国的出口量一举超过英国,成为了世界最大的出口国。贸易逐渐侵蚀英国的市场份额,同时在金融上,美国也开始摸着英国过河,1879年,美国开始实施金本位,1913年仿照英格兰银行,设立了自己的央行,美联储。

一战期间,各个实施金本位的国家,都停止了纸币兑换黄金,防止黄金外流,战后开始逐步恢复,但是1919年美国率先恢复金本位,比英国1925恢复早了6年,这个6年的时间差,就让美元有6年的时间比英镑更加稳定和坚挺,成为了资本更优的选择。

以美元、英镑、黄金计价的全球债务占比

一战后,以美元计价的债在全球占比,从毫无存在感一举拉升到全球占比50%左右,而英镑计价的外债从接近90%的比例掉到只剩50%。这个增长奇迹是如何发生的?在一战开战之初,英国是很想让伦敦成为同盟国提款机的,所以同盟国在英国发了很多英镑计价的战争债,但是随着战事的深入,英国自身情况变差,英国就不想让这些同盟国在伦敦市场大量发债,把自己的资金都吸走,影响自己的金融秩序,所以1915年开始,英国就在同盟国和美国之间介入斡旋,促成很多盟国,比如法国去美国发美元战争债。一战期间,法国在美国贸易一共约40亿美元,其中法国在美国的借款就接近30亿美元。

一战后,德国还不上战争赔款,眼见欧洲人又要打起来,美国人又站出来,在1924和1929,美国人推出了道斯计划和杨计划,两次给德国贷款还钱。正是这两个计划,让资本又高看了美元一眼,让一站期间稍有喘息的英镑再次哑火,美元计价的债占比又一次上冲,把英镑甩在身后。

美国借钱给德国,让德国有钱赔款给同盟国,同盟国拿了赔款,然后去还美元的债务。美国这笔钱左手倒右手,最后又回到了美国手里,这一进一出看着不赔不赚,但是这笔钱却让美元在欧洲实现了内循环,给美元又增加了一个使用场景。

到了大萧条期间,各国的黄金储备都面临着外流,1931年英国放弃金本位,1933年美国才放弃金本位,晚了两年,这两年的时间差让美元再次重复过去的故事。所以二战前各国的外汇储备里面,美元储备占比已经超过了60%。

一战期间,美国赊账卖货,其实是吃了不少亏,有人做过总结,大概欧洲欠美国116亿货款,最终只回收了70%左右。二战期间,美国再卖货,那就是现款现结了,黄金最好,美元也行,然后就掏空了很多国家的黄金。所以在二战结束的时候,美国的黄金储备几乎达到了两万吨之巨。然后就到了1944年布林顿森林会议,这时二战尚未结束,同盟国需要军备物资,同时也在谋划战后重建,两头都要钱。尤其是对于英国来说,从二战中期开始,他的黄金和美元就已经基本耗尽了,美国也不再提供贷款,交易很多都是以物易物。在二战期间,美国陆续跟30多个国家签订了《租借协议》,开始以物易物,基于这个协议差不多提供了500多亿美元的物资,其中最大的客户就是英国,差不多占2/3。英国为此付出了非常多的代价,他给了美国很多在英国本土和英联邦的军事基地,同时放弃了对于美国商品的高关税,以及对美元的汇兑限制。到了1944年,所谓的大英帝国已经被掏空,新旧交替的时刻就这么来了。1944年布林顿森林会议会议确定了美元兑换黄金,其他货币兑换美元的体系,正式建立了美元霸权。

然而金本位的美元体系只维持了27年,到1971年就崩溃了。这中间发生了什么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就是冷战。冷战以前,其实整个美元的循环是非常良好的,从冷战开始以后,这个闭环就逐渐闭不住了。1950年开始,美苏冷战的军备竞赛,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都让美国的开销巨大。二战期间,是别人猛花钱美国来食利,但现在为了战争,猛花钱的变成了美国自己,美国的债务量开始攀升,同时欧洲复苏,亚太启航,中东又发现新的油井,每一条产品线上竞争都在加剧,美国的出口开始下降。

真正的转折点是在1970这一年,美国从顺差国变成了逆差国,这就让曾经向内流的黄金变成了向外流,美元开始不断的超发。于是特里芬两难来了:一盎司黄金兑35美元的固定汇率体系,在美国长期逆差的情况下,是很难维持住的。因为长期逆差,货币就要超发,货币就贬值,在长期逆差的情况下,美元的黄金就不断的外流,而他金本位的地基就在不断塌陷。

到了1971年,仅仅欧洲手里就已经有600多亿美元,而美国手里只有100多亿美元的等值黄金了。这意味着,欧洲国家如果联手挤兑美国的黄金,美元立刻就会崩。1968年,戴高乐拿着所有法国的美元储备去找美国兑换黄金,随后欧洲各国纷纷效仿,美国的黄金不够用了。所以,成也金本位,败也金本位。美国当年把英镑挤下神坛,用的招儿就是两次利用了英镑停兑黄金的档口。天道轮回,如今被挤下神坛的是美元了。

1971年,尼克松宣布外国央行所求的美元,美国停止向他们兑换黄金。

从此美元与黄金脱钩,英镑走过的老路,美元也在走了一遍。至此,美元35 : 1兑黄金的承诺已经成为了历史。美元开始慢慢贬值。金本位是英镑成功的成熟方法论,既然学习英镑用金本位的老路已经走不下去了,美元就需要开拓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换一个新的锚。二战给美国留下的遗产不仅仅是《布雷顿森林协议》,还有《租借协定》。租借协定给美元霸权留下了一个重要的基石,就是大量的军事基地。

当年靠着租借协定,还有各种类似的协定,美国用装备大量的换军事基地,二战后美军的海外基地一度高达上千个。现在这些基地虽然减少到了几百个,但依然遍布全球。霸权背后“金本位”已经挂了,但是“炮本位”还在,黄金挂不住了,那黑金(石油)能不能挂住呢?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炮本位开始发挥作用,1973中东对美国石油禁运,美国的通胀率飙升,同年基辛格访问沙特,跟沙特王室,做了可能是美元二战之后最重要的一次利益交换。

美国向沙特王室提供武装保护,但是作为交换,以后OPEC石油全部的交易都要用美元,并且沙特要把收到的美元以购买美国国债的形式让他回流美国。沙特王室一番挣扎权衡之后,答应了这个利益交换。

在美元与黄金脱钩之后,美元一直都缺一个”锚“,既能保证美元在国际大宗交易里面的使用,又能确保美元的回流。而原油,作为当时全球能源占比48%的战略性大宗商品,当之无愧的”黑金”石油,实为美元换”锚“的最佳之选。

OPEC卖的油有一个绝妙之处,就是可以帮美元去进行闭环,当时他的很多客户都是欧洲国家,刚好他可以从欧洲收款,充当一个中介,把美国发到欧洲的美元回收,减少美元脱离金本位之后,美元泛滥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来稳定美元的币值。所以沙特答应之后,我们就看到情况发生了这样变化。1973年6月的协定里,原本OPEC国家开始计划用11国一篮子货币来作为石油定价的基准,但是在1974年基辛格访问沙特以后,这个计价的基准就变成了美元,由此世界货币于是进入了石油美元的时代。美元从此脱离了英镑方法论,开启了布雷顿森林2.0时代。

在这之后就是我们所熟悉的世界了,石油美元霸权在军事的保护下横行,尽管冷战结束,美元一度在储备货币里跌到了45%的低位,一场海湾战争就把份额打了回来。凭借至今依然全球第一的美军基地数量,加之全球第一的军费开支,每一次有国家打算绕开石油美元,最后总是绕不开,被牢牢的绑在了美元的战车上。

货币霸权其实与每一个时代的权力中心基本上是吻合的,从葡萄牙到西班牙,从荷兰到法国,从大不列颠到现在的美国,每一个货币主导的时间都在100年上下,而美元霸权从一战算起至今也差不多走过100年了。

100年前,英国英镑松动有两个关键的时间点,分别是在一战后他的负债率达到了GDP130%的时候,还有二战后他的负债率达到了250%的时候。如今美债总额已经过三十万亿美元了,负债率在疫情后一度达到了GDP的130%,已经接近了英镑在第一次松动时候的负债率。那么现在美元霸权有没有松动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可以先看张图,上面这张图表示的是美债各类买家的占比,美债买家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就会反映出霸权力量的强弱。

2009年美债的规模大概是十万亿,那个时候买家基本上都是各国央行(蓝色部分),他们的占比最大达到了三成,而美联储自产自销的比例其实是很小的。如今的美债规模已经比十年前涨了三倍,到今天的30多万亿了,那多出来的20多万亿美债谁买了呢?答案是大部分都是美国美联储自销了,也就是红色的部分。第二大买家已经是美国机构和美国的个人投资者,也就是黄色部分,而蓝色代表的个股央行,如今都在去美元化,他们的占比已经降到两成不到。

自产自销占比的提高,一定程度上就代表了一个货币霸权衰落的开启,这是英镑留下的经验。回头再看这张图,不仅红色美联储自产自销的比例提高,并且黄色部分里面也有可能是有猫腻的。正如当时的英国,美联储也可能把钱借给个人再用个人的名义购买美债。

回顾美元替代英镑的过程,整个算下来花了百十来年。低调的蓄力了就快100年,而货币替代的过程也用了差不多快80年。从19世纪美元开启金本位算起,第一波蓄力了20年,才在一战之后抓住了历史性的机遇,让美元一举超越了英镑,第二波又跟英镑继续角力了30年,中间经历了大萧条,才等到了二战之后的历史机遇,一把用布雷顿森林协议正式摘下了英镑霸权的皇冠,又过了30年,到布雷顿森林协议2.0,英镑在全球储备货币里面才掉到了不足10%份额的这样一个地板位上,正式封印了英镑的霸权,所以前前后后80年过去了,这个新老交替才算是正式的完成。

从历史看,货币霸权的更迭是缓慢而渐进的,去美元化可能还要大几十年才能见分晓,不过我们很快就会见证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石油-人民币结算,这也许是人民币摸着美元过河的第一步。

原文视频: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Be411g76r/?spm_id_from=333.999.0.0&vd_source=4be4c0138390691c9d7ac083180aaeaa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